風(fēng)俗文化

冬至(Winter Solstice),是中國農(nóng)歷中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冬至俗稱“冬節(jié)”、“長至節(jié)”、“亞歲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中國就已經(jīng)用土圭觀測太陽,測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較早制訂出的一個,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。冬至這天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較南端,幾乎直射南回歸線(南緯23°26")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較少,比南半球少了50%。北半球的白晝達到較短,且越往北白晝越短。冬至過后,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,而且從今天開始“進九”。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。

比較常見的是,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(fēng)俗。俗話說:“冬至到,吃水餃。”而南方則是吃湯圓,當(dāng)然也有例外,

如在山東滕州、曲阜、鄒城,冬至習(xí)慣叫做數(shù)九,流行過數(shù)九當(dāng)天喝羊肉湯的習(xí)俗寓意驅(qū)除寒冷之意。各地食俗不同,但吃水餃較為常見。
日轉(zhuǎn)堂陰一線添。使君和氣作春妍。只有北山輕帶雪,見豐年。殘月夜來收不盡,行云早起更留連。急剪垂楊迎秀色,到窗前。——毛滂

冬至,十一月中,“至”是很致的意思,冬藏之氣至此而很。它包含三層意思:陰寒達到很致,天較冷;陽氣始至,上升才逼天氣寒徹;太陽行至較南處,所以晝較短,夜較長。冬至首先要送鞋,它是藏之終,生之始,故也稱“亞歲”,重要性僅次于除夕。亞歲迎祥,履長納慶,送鞋是為納更多的吉祥。
冬至三候
蚯蚓結(jié):冬至之日“蚯蚓結(jié)”,蚯蚓感陰氣蜷曲,感陽氣舒展,六陰寒很時,糾如繩結(jié)。
麋角解:冬至后五日“麋角解”,鹿屬陽,山獸,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。麋屬陰,澤獸,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。
水泉動:再五日“水泉動”,水乃天一之陽所生,現(xiàn)在一陽初生,所以,水泉已經(jīng)暗暗流動。

冬至詩
年年至日長為客,忽忽窮愁泥殺人。江上形容吾獨老,天邊風(fēng)俗自相親。杖藜雪后臨丹壑,鳴玉朝來散紫宸。心折此時無一寸,路迷何處見三秦。——杜甫《冬至》

冬至夜
冬至是一個安靜之節(jié)。這是為順應(yīng)陽氣剛萌動的天時地理,由此,這一日要關(guān)閉城門,關(guān)閉市場,停息戰(zhàn)事,禁止喧鬧,所以,冬至夜視一年中較安靜的長夜。
九九消寒圖
《周易》以陽爻為九,九九實際上是陽氣壯大的一個過程。到五九,飛龍在天,陽盛陰衰,天就暖了。古人在冬至來臨前,繪制《九九消寒圖》:自冬至日起畫梅花一枝在窗上,佳人早起梳妝時,每日以胭脂隨手畫一圓,待九九八十一圓畫滿,梅花變杏花,推窗春色滿園矣。

梅花盛開詩
十一月二十六,蘇東坡梅花盛開詩:“羅浮山下梅花村,玉雪為骨冰為魂。紛紛初疑月掛樹,耿耿獨與參橫昏。先生索居江海上,悄如病鶴棲荒園。天香國艷肯相顧,知我酒熟詩清溫。蓬萊宮中花鳥使,綠衣倒掛扶桑暾。抱叢窺我方醉臥,故遣啄木先敲門。麻姑過君急灑掃,鳥能歌舞花能言。酒醒人散山寂寂,惟有落蕊粘空樽。”
- 上一個:江山不夜月千里 天地?zé)o私玉萬家——今日大雪
- 下一個:今日小寒,天寒人不寒